讲股堂

标题: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之十一-公案篇13下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粉之格物致知    时间: 2018-12-30 16:35
标题: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之十一-公案篇13下
本帖Z~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18-12-30 16:53 编辑


我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福州双峰山的公案,有位和尚因为在双峰山修道,所以人们称他“双峰和尚”,他的学生古禅师来参访他时,他们之间有一段对话:
      
双峰和尚问古禅师:“大德,住在哪呀?”

古禅师答:“住在城里。”

双峰和尚看他答非所问,紧接着再问:“平常的时候,你会想我吗?”

古禅师说:“我常常想和尚您啊,只是没有时间经常来向您礼拜啊!”

双峰和尚说:“只这思底,便是大德。”意思就是“就刚刚这个思念的底部就是你安住的地方。”
      
如果有人问你:“住在哪里呢?”相信大家一定会回答说,我住在什么地方,甚至讲出什么路,门牌号多少。但是对于禅师来说,这叫做答非所问。他问的是你的心怎么安住,你的心安住在哪里?所以,双峰和尚听到古禅师答非所问的回答后,知道他离道还很远,就在想要怎么诱导他,让他明白是问他的心住在哪里。
      
于是,这就有了双峰和尚问古禅师:“你还想我吗?”的对白,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肉麻,好像是情人在对答,可他们又不是情侣。但对一个到处访道的人来说,思念一位有德者,那还真是思念!他会很想就近能够天天跟他请教。就像是上面公案中,李端愿居士会在家修个禅房来供养达观禅师,也是为了天天向他请教。所以古禅师自然地答道:“我常常思念和尚,只是住得远,没办法天天来礼拜您。”双峰和尚一听,道:“你想我,那可好,那思念的底部就是你的心安住的地方。”

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思念的底部在哪里?这得要你去思念才知道。

当我们有时候思念一位长者,
他那种慈祥的笑容,
那么的温暖,
会让我们非常想亲近,
你一想到他,
心就软了,
就赶快去摸那个柔软;
当你想到一个人,
就很感恩,
就赶快去摸那个感恩;
当你想到一个人,
感觉很温暖,
就赶快去摸那个温暖;
当你看到一个东西,
令你很好奇,
就赶快去摸那个好奇;
当你被惹了满腔怒火,
就赶快去摸那把怒火。
它们就在你的胸口,
每一次答案都会一样。
      
关键是你要去感觉,如果你要不去感觉,即使大鞭子在后面抽赶你也没有用。有些人虽然天天都在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里面,有的时候会很快乐,有的时候又爱发脾气,但浑然不知在他内在有一个主宰七情六欲、感受七情六欲的核心,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在哪里,更没有真正去感受过、去触摸过他的内心。
      
其实在菜市场卖菜的老太太都知道——苦,在内心。早上三、四点不得不起床,去打理一切,去准备担子上所有要卖的菜,不做又不行,孩子还没长大,那个苦,那个揪心,就在胸口这个地方。那为什么你随便问一个人跟他说,你的内心就在这里,他却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不明白你对他说这个干什么,对他有什么意义,甚至有些人想到脑壳都快要破掉了,也想不出答案。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人,过度地强调思维,以至于让我们丢掉自己的内心,整日受到内心的苦楚,却不知道内心在什么地方。实际上,不是只有我们指着你的胸口说“内心”,古圣先贤在很多公案里面都已经讲得再明白不过了,现在要来指出这个位置却变得这么困难。
      
这两个禅宗公案交相辉映,其实何止是这两个禅宗公案,所有的禅宗公案都辉映一个事实:就是你的内心在哪?你的内心怎么了?你如何解脱?你如何安住?都在这个答案上。而所有开悟的人不是悟到:原来就在胸口这;不然就是悟到:原来是一团气;或者就是悟到:原来任其自在才是究竟解脱。归根结底都是这一回事,不然就没有所谓开悟。

作者: 王粉之王耀廷    时间: 2018-12-30 18:27
感谢师兄的分享!

作者: 草根王之征途如虹    时间: 2019-1-8 09:01
谢谢师兄的分享!寻找内心的自在,让自己的心宁。
作者: 草根王之征途如虹    时间: 2019-2-26 21:44
非常受用!期待您更多的精彩文章!






欢迎光临 讲股堂 (https://bbs-test.iwangz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