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股堂

标题: 我爱中国国学经典之《忠经》连载五-1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粉之格物致知    时间: 2023-12-11 11:42
标题: 我爱中国国学经典之《忠经》连载五-1
本帖最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23-12-13 11:54 编辑

连载五:为国家团体化解冲突、不安和危难才是真栋梁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里真正的栋梁之材,不只国家危难时舍身为国,更难的是日日沉谋潜运,为国家为团体化解冲突、不安和危难,为国家为团体谋长治久安的办法,永享安康。

冢臣章第三
原文:
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后化成。
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
夫忠者,岂惟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而已矣!
在乎沉谋潜运,正己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
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
《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1.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

冢:地高起,如有所包覆之状,有高、大的意思。
冢臣:即宰相之类的元老大臣。若引申于公司或团体即是总经理、总裁之类的主要干部。

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后化成。

事君:“事”是尽忠职守之意。“君”可指所尽忠的团体,或该团体代表人。

“事君”的意思并非逢迎顺非,而是能禀持大公无私的心,去完成君上或团体所要达成的目标,或导正君上走向更正确的方向,使广大的众生都能得到益处。

做大臣的或做高级干部的,能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往君上或老板所指引的目标奋力前进,或是辅佐君上做更对的事,使上下都能得到好处,这才是忠的根本。冢臣的内心把让上下都有益这个忠的根本立定了,然后在职守上的治理教化才能成功。

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

下行:臣下能大公无私各司其职。上信:君上也能和臣下一样大公无私守时共命。信:真实无虚之谓。

宰相大臣或高级干部,与君上的关系最为亲密,可以说是一体的。大臣要能谨守行政岗位的效率与德行,让君上信任不疑,这才能够圆满一个大臣的忠。

2. 高层干部是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桥梁

若是一个大臣或高层干部的作为,存有一点私心,让君上有可疑之处,那么哪里能够让君上相信不疑而圆满他的忠心呢?

好比做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对下属很热络,下属对他也很热络,但这位受公司重任的单位领导,在言谈之间从来不谈起公司或老板对员工的关心与付出,公司把一整组的人交给他,可是却看不到这小组的人对公司有什么向心。

一提到老板或公司就微微叹气,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而谈到下属的任何成员,不论多么糟多么坏的,却都热切地说很棒很好呀,让下属的向心全在他一人身上,而一肚子怨气全出在老板或公司身上。

那么请问这个单位领导究竟在为谁工作?他有没有设法拉近下属与上级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做好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桥梁?这种情况怎不令君上起疑。

所以,“下行上信”不宜解为“下面办的事上面都要相信!”而是作为一个冢臣或高级干部者,办事情的时候,要办到光明磊落,要在公司与员工间搭起桥梁,让上下都毫无可疑之处才对。若一个冢臣办事情,办得处处让君上起疑,这便失去一个大臣的忠心。

因此大臣不能动不动就向君上说“为什么你都不相信我!”因为事实上臣下办的事,并非都没有私心,也不一定都没有缺失,因此才需要上面有人监督,以便整个国家团体能走向更好的方向。

因此做一个主要干部,不可以“老板不相信我”的怨言为借口,来混淆君上检讨监督的权责,及制造群下的怨气,破坏群下对君上或公司的向心。

一个内心有“忠”德的人,被君上质疑、检讨、甚至贬官隔离时,应该先检讨自己的过失何在。若检讨自己实无过失,则当面向君上说明。若说明无效而无碍于大局,则宽心接纳;若有碍于大局,则用《忠经》第十五章所说种种诤谏的办法循序渐进,而不是不断地满口怨言指责君上,破坏群下对君上的向心与和谐,这才是“忠”大公无私之德所在之处。

3. 对团体尽忠,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因此从第三者的角度说,当你听到有人哀怨地抱怨说:“某某主管不相信我”,或“某某主管在防备我”的怨言时,不论他是不是一个讨你喜欢的人,或是不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你应当问他:“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事让主管防备你呢?”

当然,极有可能你所听到的理由都会是他丝毫没有错,所有的错全都在老板或主管的身上。

然而不论他讲得多么委屈痛苦,此时你也只是听得一面之词而已,若是你在未双面求证的情况下,就一面倒向这个你一向喜欢的人,甚至不明究理地就和他连手一起对抗起君上,制造团体不安的气氛,这必难免有“不忠”的损德事发生

因此碰到类似情况时你应该说:“等我去当面向老板求证为何如此再说,若是你们有什么误会,再由我来为你们主持公道!”这样的办事程序才能两面兼顾,这便是能使你建立起大公无私的忠德的办法,忠于正理,忠于团体的公众利益,而不只是帮助哪一个人。

然而人们不易把握这些原则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发出怨言的人,都有着一副极为可怜委屈的样子,这才让人失去理智去越帮越忙。因此《论语》里面才有这么一段告诫: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子张问明理的原则。孔子说:“像水慢慢渗入般的长期毁谤,并以着切肤之痛的样子诉说着受害的委屈,还不能蒙蔽他对真相的判断,那就算是明智了呢!”而今我们想要对团体尽忠,也要有明理的本事才行的!

因篇幅字数受限,请继续阅读连载五-2
作者: 草根王之菜根王    时间: 2023-12-11 21:59





欢迎光临 讲股堂 (https://bbs-test.iwangz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