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股堂

标题: 大小轮动机会? [打印本页]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2-24 07:08
标题: 大小轮动机会?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指一直在涨,风险是涨出来的,有一定获利回吐的压力,但时间周期看上涨的周期还没有走完,所以沪市只是小周期暂时停止做多,回避短线调整风险而已!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2-24 15:15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所以追根究底,中国股市长期炒新炒小的现象根本不是有人说的缺股票,而是股票太多了买不过来!
作者: 花样美男子    时间: 2017-2-24 20:31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抓小放大。
作者: 王者坐下菩提子    时间: 2017-2-26 17:05
撇开指数做个股,抓小放大
作者: id_200431    时间: 2017-2-26 22:25
关注小的。
作者: 武功金顶王粉    时间: 2017-2-26 23:52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又小市值,又次新股的,那就是珍品!!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2-28 15:27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首先Z~好是总市值40亿以下的,这样无论短线中线都有机会,因为成长性好。第二点就是按照波浪理论,Z~好目前是2浪调整末期的股票,这种股票Z~显著的特点就是刚上市一路涨停板那一浪是第1浪,而第1浪的高点就是历史Z~高点,这种股票如果是40亿以下小市值,那么按照波浪理论走出3浪过顶主升行情的概率就较大!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3-1 12:45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人生真的就是一场修行!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的,人不论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3-3 08:32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2017年全国**召开在即,“一带一路”、混改主题热度不减,A股“**”风仍在继续。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3-3 16:07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重点挖掘【垄断成长性股票】或者【稀缺题材性股票】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3-6 13:02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创业板一切往好的方向运行!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3-7 15:07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创业板短线调整后,还没进场的人该做什么?
作者: id_200221    时间: 2017-3-8 15:40
id_200221 发表于 2017-2-24 07:08
由于创业板基本上没有涨,不管创业板短线怎样调整,幅度都不会很深,所以创业板整体上短期以做多为主!而沪 ...

从位置和基本面综合分析,中国股市长期牛市的基础正在逐渐形成。
作者: 王粉之军中翘楚    时间: 2017-12-23 11:57

撇开指数做个股,抓小放大。






欢迎光临 讲股堂 (https://bbs-test.iwangz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