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股堂

标题: 我爱中国国学经典之《忠经》连载六-1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粉之格物致知    时间: 2023-12-24 21:58
标题: 我爱中国国学经典之《忠经》连载六-1
本帖最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24-1-2 18:04 编辑

连载六:当与上司意见不合或上司有错时,应对有大智慧

与上司意见不合或上司有错时,可以规谏吗?
如要规谏,应该持守怎样的存心、有什么样的方式?
怎样拿捏又有怎样的次序?
这篇文章一一为我们解惑。
读后让我们收获古圣贤的大智慧!

1.尽忠,就是逆来顺受、惟命是从吗?

谈到这里,请先允许我把《忠经》第十五章“忠谏”先提前说明,这样有助于让现代人明了。如果碰到君上做事不合理,或是你的意见与君上不合时,作为下属的你,可以有什么做法,好让团体不受到伤害,又不失为人属下的忠心。这样可以避免以为尽忠的人就只有逆来顺受唯唯听命一条路,而看着那些不合理的事去继续发生。这点就是造成现代人想到尽忠就心理不平衡的原因,因此我要把“忠谏章第十五”提早说明,以便卸除现代人的抵抗心理,免得造成学习上的障碍。

忠谏章第十五
原文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
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
谏于未形者,上也;
谏于已彰者,次也;
谏于既行者,下也。
违而不谏,则非忠臣。
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义,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
《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忠谏”是直言以使君上改过迁善的意思。为什么臣下有时要对君上行忠谏,而不是全部听从君上的命令即可呢?这是因为要使国家或团体更好的关系。以下我举《孔子家语》里面的一段对话来加以说明: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臣从君命贞,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赐,汝不识也。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诸候),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卿大夫),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命,奚为孝?臣从君命,奚为贞?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

译: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是孝吗?臣子听从君王的命令是忠吗?”连问了三次,孔子都不敢以正理回答。孔子快步走出来之后,把刚才那段对话告诉子贡说:“方才国君问我说‘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是孝吗?臣子听从君王的命令是忠吗?’连问三次而我没回答他,子贡你认为他的说法对不对呢?”子贡问孔子说:“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当然是孝,臣子听从君王的命令当然是忠,这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孔子说:“浅见得很啊,子贡,你这说法没见识啊!古代的明王所订定的规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天子,下面要设七个能诤谏的臣,那么君王就不会犯下过错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下面要设五个能诤谏的臣,那么国家就不会危险了;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下面要设三个能诤谏的臣,那么禄位就不会被侵夺了;同样的,一个父亲下面有个能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去做无礼的事了;一个追求道德学问的人身旁有个能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去做没道义的事了。因此如果做儿子的不辨是非,只要父亲说的话都听从,怎能说是孝呢?如果做臣的不辨是非,只要君上说的话都听从,怎能算是忠呢?必须要能够明辨是非,对的才能听从,不对的不能听从,这才叫做孝,这才叫做忠呢!”

经由以上这段对答,让我们更清楚古圣先贤对“忠”的定义,可真是非常的公平圆满呢!“忠”是让君上做对的事,做符合公理的事,并且还要避免君上胡作非为。因此忠臣的职守是要替大众维护正理,不是只听君上的话而已。君上有任何不对的事,忠臣不能不力争到底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忠经·忠谏章》提前说明,为的是消弭学者长久以来的误会与抵抗。

2.最行之有效的诤谏方法与次第

现在我们看《忠谏章》的本文。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
大公无私的忠臣事奉君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能对君上适时地谏。

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
王道:以仁义公德服天下的政治。一个君上如果有过错,臣下能正直地说出规劝君上。而君上听了过错,也有那个雅量去改正,那么君圣臣明,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就能大放光明了。

谏于未形者,上也;
规谏君上的过失,最好要把握在那个过失的心意还未形成,或是还未造成任何过失事实的时候就在无形中规谏好了,在无形中避免掉了,这是忠臣最高明的规谏办法。

谏于已彰者,次也;
在过失的心意已发出来,或过失的事实刚刚发露出痕迹的时候,做臣子的就赶快去进行规谏,这是次一等的规谏办法。

谏于既行者,下也。
等到君上的过失已经造成伤害事实的时候,臣再去行规谏,这已经是最下等的规谏办法。

违而不谏,则非忠臣。
君上的行事有过错,不符合国家或公司的整体利益时,而做臣下的却放任他,不敢在君上面前去尽规谏的职责,使事情往不利公众的方向发展,这就不配称为“忠臣”了。说这句话便可以看到,古圣先贤眼中的“忠”字,并非承顺着君上的过错,而是尽力去维护正理之意。可惜到了战国时代,被那些佞臣奉承阿谀的作为,彻底曲解了“忠”的意思,致使后代子孙,一想到要尽忠,就斥为迂腐,这实在是我们对古人的误会所致。

因篇幅字数受限,请继续阅读连载六-2

作者: 草根王之菜根王    时间: 2023-12-24 23:51





欢迎光临 讲股堂 (https://bbs-test.iwangz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