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23-11-18 21:54 编辑
连载三:人际关系不管多复杂,都有一个关键抓手
忠,是对天地、国家、人民、君上、学术、信仰、职守、家庭及自己,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诚实不欺,任劳任怨,不避危难,尽心竭力地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
“忠”这么大的范围,那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忠”与五伦等其它德行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这篇文章一一为我们揭晓!
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种,就是“五伦”
其实五伦无非忠之用,把忠用在君臣之间(君臣有义),用在父子之间,用在夫妇、朋友之间等,这些就是所谓“忠”的应用,只是名词会不同。以下举尧舜的一段故事来说明“忠”这个字,简要地说是一个“忠”,它分开细则的五个纲,则是五伦。
帝尧举用帝舜,并对他说:“如有贤人,只管奏来,朕任用就是。” 帝尧那时候非常信任舜。
舜说:“臣见帝的胞弟,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个人,都是逸群之才(逸群就是超群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可以辅佐教化,请帝任用。”这几个人不错,请尧帝任用他们。
帝尧说:“原来是他们,自从先祖过世之后,由庶母带到海外没有回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贤能呢?”舜说:“他们早已回来有好多年了,臣个个都见过,天下之民,尽知他们贤能,有‘八元’之称,这几个人都可以任用。”
帝尧说:“那你派人把他们召来,朕立刻任用,就分在你的部下吧!”不到两个月,八元都到京,帝尧把他们分配在司徒府(就像现在的教育部,主管文案教育的)。
舜与他们开了个会,舜说:“司徒身负教化之责,但是‘教化’两字太空泛了。‘教化’两个字我们天天在讲,听起来很熟悉,但要说到内涵是什么,实在是太空泛了。究竟‘教’是教什么?‘化’又化什么?教他好,怎样才算好?化他善,怎样才算善?这恐怕一定要出一个标准来,我们大家都得朝这方面去想,把空的教化,说出个实体的办法来。”
经过多日讨论,大家认为世界是由人类所聚成的,人与人无时不接触,无地不接触。既然双方接触,必须有个准绳,才能达到相安无事的地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由这些基本的细则延伸出来的。教化之道应该从哪里着手啊?应该从人与人的接触着手,才能达到切实可用的目标。对吧?因为一件事情的对与错,都是从接触开始发生的。这真是很有道理啊!
紧接着又把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关系,分为五类:一是君臣,二是父子,三是夫妇,四是长幼,五是朋友。这五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包括无遗,这是他们共同讨论的结果。
这八个人果真是贤明,你有没有发现他们讨论起事情来条条都有理啊!
2. 五伦关系都有个最关键的抓手
他们认为每一类都应该找出一个最恰当、不变的准则来,一样样来。于是开始分头定制,再让大家来公议。也就是制定这五类关系里,怎么相处才是最精当,也就是五类的忠了。
舜负责君臣一类,于是他就开始想,怎么样才能让这一类最恰当。他说:“因为君臣为一类,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为臣的往往容易谄媚逢迎。”这是不是一个真相?大家都是这样的。
谄媚逢迎以备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这种道理不搞清楚,君臣一类是永远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一个喜欢作威一个喜欢邀福、谄媚。所以君臣一类的准则,应该定一个字来规范它,就是一个“义”字。这个“义”字就是君臣关系里的“忠”了。
义者宜也,“义”就是恰当的意思,是种合乎当然的意思。因为君与臣尊卑虽殊,但是推到其当然的,全天下都能认同的道理,之所以要先立一个君,立一个臣,无非都是“为百姓求福利”而设的。
讲这个话对不对?你是为君,为什么要设你这个位置,为百姓谋福利嘛。你是为臣的,为什么要有臣?辅佐君去为民谋福利嘛。对不对?都是为百姓谋福利。这样看事情就很有根本。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所行的事有福利于百姓的就叫做“义”,就是这个作为是当然、是恰当的。无福利于百姓的,都叫做“不义”。如此“义”跟“不义”就分清楚了。
那黑道小弟对大哥尽义,是什么“义”?毫无根本、毫无意义的“义”。然后他说:“我不管意义,只管义气”。天下会乱就是这种人多啦!
也就是说,一个臣做有福利于百姓的都叫做“忠”,就是做好臣下的忠;只要他的作为是无利于百姓的都叫做不忠。因为君臣当初的组合,其原始目的就是为百姓谋福利,这个主轴永远不能变,其他都可以变。
另外,所谓的“君”不限于朝廷之上的君臣,凡是办事而有出令之权的,都是君之类,都叫做君。凡是受人之禄,为人办事而有奉行之责的都是臣之类,都适用这个标准。这样君臣的意义是不是活了?
比如公司里董事长跟总经理的关系,总经理是董事长的臣,可总经理下面还有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就是这个总经理的臣,关系也就给界定好了。你看古人,他们在讲学问非常根本,又非常活,很鲜明,对不对?跟我们所认识的是有点差距的。
因篇幅字数受限,请继续阅读连载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