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2-10-26 09:05 |
---|
签到天数: 1752 天 [LV.Master]签到十一级
版主
- 积分
- 158930
|
本帖Z~后由 奉天期市老兵 于 2020-9-12 14:46 编辑 7 D W* s3 R4 w* g& {; }, e
/ g' T2 ^5 X2 p4 l
近期市场神经对于市场治理比较敏感,我的帖子里也颇多关于这块的一些解读,敏感的神经敏感的话题,一般谈起来就要慎重,为啥?因为帽子很大,出问题后果很严重,那说的是客观结论呢?一是所谓客观也是自己主观定义的客观,二是更重要的怕被扭曲的理解解读,就像昨天的帖子,一位学友回复我帖子时夹带一句带有显性情绪色彩的话,明显就是对于目前的问题有偏执的误读,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再把重点梳理一下,起码让坚持关注我分享的学友有个尽量客观的理解:
$ b- s2 {. o0 H" Y7 B 学友回复:“谢谢师兄解惑,总觉得这样的炒作是不正常的,原以为不会这么快就来,结果……这样也好,不管是顶层的意思还是自身的规律,暂不说是否合法的问题,但起码效果达到了,惊弓之鸟就算要回来也要等心灵的惊恐慢慢淡化。”; O8 A" H/ y4 b
1 监管部门的市场治理行为不存在法理的争论,我们的法治建设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清晰的自上而下的传导关系,典型的是几乎每条具体的法律条文都会以“及其他XX部门认定的情况”类似话述结束,《证券法》也不例外,这在市场治理的执行选择上法理上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所以具体的市场治理行为不会存在法理上的争论,只会存在适合与否的技术层思考,但是显然这个是不可以自下而上去干预的。$ m4 S) g5 R4 q# e+ |( {' p
2 “操纵”和“过度投机炒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明显的估值背离监管部门自然要调查,而且职责所在必须要调查,一旦调查认定有“操纵”行为,那是违法的,是必须“零容忍”的,无法查实有明确的“操纵”行为,则“不干预”,这并不矛盾。
T, ^& B1 U* p2 ], ` 3 发达国家市场一样的,对于法理界定的“操纵”行为不仅不是更宽容,而是远比我们严格高效得多,相关检查治理的储备及资源配置都属于顶配,以Z~大程度保证在技术层的先进性,从而在实质性层面维护市场的生态,没有放纵这类行为来造就局部市场虚假繁荣的道理。
# T& W; I+ ~* y, h# z, \) j, A 4 老师近期的指导中带有法理质疑的语句,我主观臆测你的暂不说是否合法可能与老师的指导有关,但是老师非常明确的指明了质疑的对象及问题的范围,部分媒体无让人信服资质,无合理分类依据,无基础喊口号,可以带来直接对市场产生影响的观点,这和监管部门的市场治理动作完全没关系,而且恰恰相反基本面非常显性的风险股老师是一贯坚决告诫学友必须规避的,更不可能在治理“操纵”的问题上有任何的模糊,必然是坚定支持的,千万不能去混淆概念。
! D' q2 H0 i/ z 5 另一个问题就是给上市企业分类贴标签的问题,这就再次回到注册制改革这个问题上来了,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问题上诸多的分歧争论?其实就是发展观和历史现实的不同周期视角,分歧较大是因为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一个扭曲的时点上,市场化经济早已向纵深发展的阶段资本市场的核心枢纽却一直停留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而恰恰资本市场又逃避不了市场经济环境中必然的先锋角色,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这个时点分歧必然非常巨大,我们不能放弃发展的立场又不能不去尊重历史的客观性。 . m' Z3 Q% \6 X' W
6 注册制就是将发展观下本应属于市场的东西交还给市场,举个例子,历史上每逢大环境恶劣关于发新股的话题就必然尖锐起来,该停还是该发?该加速还是降频?总在争论,为啥呢?这就是体制冲突的原因,市场的事情就交给市场去处理,市不接受硬发你就发不出去,你就破发,承销商就要亏本,打新基金就要亏钱,发行企业就要闭关,就这么简单点事儿,没人给你的发行背书,希望成功你就得努力迎合市场,股市投资有风险,上市就不承担风险?那还是市场经济吗?新股不败那不以圈钱为目的是以经营发展为目的的上市企业岂非都是神经病?+ h/ q! I$ g2 G. V/ w
7 这样总体融资规模不就缺少有效手段来保证了吗?这本就属于市场的东西,计划的大山不考虑市场承受力强加给市场自然市场就是扭曲的,谈何健康?谈何发展?谈何国际化?
4 ?; ?; o1 ^# w 8 核心产业结构呢?人家掐我们芯片的脖子了不能坐视不理啊,市场不积极响应咋办?这个叫“宏观调控”和市场同样无关,上层建筑掌握的核心公共资源就是做这个用的,政策和资源的倾斜保证我们核心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发展性和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运行不是矛盾体,清晰的边界有助于良性关系的建立,1+1>2,不清晰则相互消耗。
, T( R% k( J+ T0 } 9 举个例子,“宏观调控”向某落后产能倾斜,这可能是一种稳结构稳经济的合理选择,但是与资本市场投资取向是无关的,这时“宏观调控”的目标一定是局部资源倾斜为稳,而稳是为结构调整创造基础这是更长的目的,原有不区分的情况下由于政策资源的倾斜,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就容易同步去跟,这就必然造成放大宏观调控的局部效果,给真正调整结构的目标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资本的助推为消极响应调整带来惰性土壤,这就是相互消耗,而清晰区分之后,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依然活跃在先进产能领域,而先进产能环境改善会带给落后产能的宏观调控以更积极的预期,成为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形成1+1>2的实际效果,而落后产能的调整又自然将宏观倾斜资源带入资本市场流动性活跃的先进产能区间,形成共振,进入良性循环周期。
' b7 w- o- Q) u3 N0 M; n 10 梳理这组逻辑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上市公司分类打标签的问题,原理上来说这没什么纠结的,你就思考你自己,对于股票你会有选择,有些股票你会买,有些你不会买,你可以含蓄一点说这叫你认为这个股票有投资价值,那个没有,其实还不是你认为这个股票好那个股票坏吗?市场运行中其实所有参与者都是在做这件事,不存在能不能给上市公司分类打标签的问题,这是个伪命题,一定是必须要对上市公司分类打标签。
, R* m0 _9 Y7 P 11 发展观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更清楚准确的给上市公司分类打标签对于我们是亟需补上的Z~必要的课程,方向上这个毋庸置疑的。
- g9 q, }) z* x 12 发达国家市场也允许这种行为吗?网上查查“惠誉”“标普”“穆迪”这些全球知名的公司是干啥的你就知道允不允许了。( o2 Q7 j/ b* n, F0 k/ x2 u
13 所以可不可以并不是问题,网上遍布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套路是站不住脚的,问题只是特定的背景下谁说的问题,区别在哪里?发达国家的说是建立在市场行为的结构下,由市场自主选择形成的,不是某种背书形成形成的,更不能凭借某种信用背书来毫无依据的胡说八道,当然没有信用背书的话爱说啥说啥,说啥也没人搭理你,理清这个脉络你才能搞清真正的焦点在哪里,问题并不在某某人,某某观点,而是这种公共资源背书的“信用”,“公信”是不可以任性的拿来乱用的,否则就必然“失信”,谁失信了?你懂的。
0 U. D5 r0 ^3 h 学友并没有真的说什么,写了篇东西出来只为防微杜渐,我希望关注我学友不要说出什么来,本没想说啥有些你没有思考的角落也是一点收获,真有点想说的冲动,希望大家做自己结论时能够更冷静一点的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O6 j5 [6 H" k: R. E/ ~8 s
2 b, m9 g0 A B& L1 [+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