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
古泉五十名珍,历来就是倍受古泉收藏者推崇的至上珍品,三孔布更是珍中之珍,真正是名扬天下。
布币,是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货币,Z~早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三孔布”是布币的一种,因为币首和两足部分都有一个穿孔,所以叫做“三孔币”。
“三孔币”周沿有郭,铸作比较精良,钱面铸地名,背首穿孔上多铸有数字,背面铸“两”或“十二朱”,是布币中较为特殊的品种,实物传世极罕。 身世成迷
到现在为止,关于三孔布铭文的释读和地名考证的研究很多,但关于它产生的年代和国别仍然没有定论,这更为三孔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被誉为古泉五十名珍的至上珍品。
1、“秦国说”:清人李佐贤在著作《古泉汇》中Z~早提出三孔布为秦国货币,认为“背俱作十二朱,朱即株省,起于秦。”,说的是:三孔布以株、两为重量单位,而秦国的货币单位就是株、两,以此认为三孔布可能是秦国货币。货币史学家彭信威、钱币学家朱活认为三孔布为秦国占领赵邑时铸造的货币。 2、“赵国说”:裘锡圭先生认为战国时期,采用株两制的并不只秦国一国,指出已被考证出的地名都在赵国东半部,而常见于赵国的尖足布或方足布上的西半部的地名,如晋阳、榆次、祁等,在三孔布上都看不到,看来这种布币很可能是在赵的太原地区被秦攻取以后才铸行的。 3、“中山国说”:汪庆正从金属铸币的重量上分析,指出三晋地区尖足、方足布实行两等制,但至战国晚期大部分方足、尖足布己没有大型布,只有小型布,所以三孔布应该属于公元前 4世纪中山国的产物。 4、“魏国说”:有学者指出,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曾经借道赵国而灭中山国,并统治中山二十余年,推测魏以中山国地名及赵、魏的相关城邑之名,仿照赵国的圆足布的形式,背面采取有别于魏新布的株、两制,精心制作了精美的三孔布,作为统治或控制中山国地区流通的货币。三孔布具有的早期货币特征,存世数量如此之少,以及面文多为中山之地名而又有赵国、魏国的地名,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 举世奇珍
三孔布因存世稀少且文字瑰丽奇异而格外受到瞩目。Z~早记录三孔布的是清代嘉庆24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龄所著《吉金所见录》一书,此书刊载“南行唐”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绍这种布币。此后近两百年来虽时有发现,但获此币收藏者人数寥寥,甚至保存此币的收藏部门也为数不多,皆因三孔布被称为是“三晋布币中Z~稀少的一种”。
1983年,在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出土了一枚“宋子”小型三孔布,重6.8克,通长5.4厘米,圆首、圆肩、圆裆、圆足,背文“十二朱”,首部有数字“一”。《史记·燕召公世家》载燕王伐赵时说:“今王喜四年……王召昌国君乐闲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燕军至宋子……”,由此知宋子为赵地。“宋子”三孔布在山西是首次出土,属于孤品。
1986年,山西省襄汾县出土了国内第一枚无终三孔布,该币通长5.4厘米,重7.3克。首、肩、裆、足均为圆形,首部和足部各有圆形穿孔。在首及两足端处各有一圆孔,面文“亡冬阝”释“无终”。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此文物为战国时期的金属器,属战国晚期赵国铸币,是战国布币中Z~珍罕的品类。不仅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文物,更是一件先秦的无价之宝。
|